Eyoz

《读库 2100》笔记


1、我现在找一本书,明明知道书架上有,但临时要用,很难找到,怎么办呢?马上下单再买一本。这时你发现书只是个消费品,并且就应该是个消费品。原来我们把书看得太神圣,那种功利心和仪式感其实是妨碍阅读的。书更应该是一个很亲切、可感性很强的东西,所以,当年改版的考量就是去仪式化。原来的传播语境是营造权威感,我来灌输,让受众接受;现在是去权威化、去仪式感,这才是做出调整的原因。

2、大家有一种不自觉的习惯,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事我肯定能做好、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都会买我的账,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就该对我好,无论我做什么都能得到理解和原谅,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不说你也知道,于是许多事情缺乏明确的交代和沟通。这种“太多的一厢情愿”,导致我们对事物的复杂性、艰巨性和可能出现的隔阂、不如人意预估不足,也容易整天自我陶醉。

3、这几年间,尤其是今年发现无锅可甩的时候,我自己会分身出来,不断巡视读库这个系统,看有没有什么问题。我们以前养成的一个习惯是,特别擅长自我辩解。当别人找上门来的时候,你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,其实就是给自己找台阶下。我们应该从自我辩解改为自我检讨,看看自己真的有没有问题。

4、一件事,从六十五分提高到七十五分很容易;从七十五分提高到八十五分,费点儿劲也能做到;从八十五分提高到八十八分,就太难了;从八十八分再到九十分,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,因为你的天分在那儿,或者受时机、外在因素的限制。我认为精益求精、精雕细琢是对的,但同时也要注意,精益求精经常成为躲和拖的理由。

5、我见过很多基本上不读书的年轻人,所谓读书,不是指功利性的阅读,比如为考托福为炒股什么的。他们大部分的人格养成,靠的是玩游戏、追剧,我认为他们依然是很好的、很可爱的人,阅读不是必须的,不是刚需。但我的感觉是,玩游戏追剧这种养成方式,可以让他变成一个很好、很可爱的人,但不能养成一个很深刻、很专业的人。怎样达到深刻、专业?目前来看,书还是唯一的手段,不仅是最好的,而且可能是唯一的。

6、当你把书看得没有那么重要时,读书可能反而变得稀松平常了,读起来更从容。不用把自己洗得干净净,焚香膜拜才能读。

7、我写过一篇文章,我们最看重的特质是:他得是一个成年人。这种成年指的不是年满十八岁,而是心智上的成熟,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为自己的行为担当,明白做事情的分寸,和自己的行为尺度。不是一个心理巨婴。有自我学习、自我成长、与他人相处的能力。

8、看一个学堂,不要去看教室,先看厕所、厨房是否卫生。看一个企业也一样。其实任何一个地方,如果厕所很脏,厨房很脏,就别信什么伟大的理想。要从小处着眼,小就是大,小看到大。

9、内卷最可怕的是,我们只能被迫服从单一的成功标准。、

10、大自然中的种子发芽,再快也需要几天时间,慢的话甚至需要几个月。一个人的成长、对好习惯和方法的习得,都不是立竿见影的,没法用效率、投资回报率来衡量。今天我们跟孩子说的一番话,也许真正发芽、开花、结果,得等若干年后,不要着急马上看到效果。

11、智识活动分成两类,一类叫智力体操,没事就操练。虽然需要的只是一种方案,但可以自行设想无数种方案,一项一项来沙盘推演。很多时候人是懒得去做,其实人的大脑活动又不消耗什么东西,不用也是闲着,就多动动脑子想想项。第二类是精神探险,去想自己原来不敢想的、没想到的、意识不到的,就会更有勇气、更成熟,思维也会更发达,智力更强大,可以去解决更多的问题。

12、我觉得判断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,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,生活中没有那么多“必须”。比如必须六点半起床、必须两点钟到达这里、必须冲着大 J 笑、听完讲话要鼓掌······生活要是充满了“必须”,即便住别墅开豪车都不会开心。